以数智化协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应当看到,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甚至领跑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充分利用我国制造业“全”“多”“大”的独特优势,辅之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将走得更快更稳。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我们坚持发展实业,从过去洋火、洋皂、洋铁等靠买进来,到现在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这条路走对了。我们要继续把制造业搞好,坚持自立自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实现。
习总书记关于发展制造业的重要论述,为中国制造业突围向“新”迈向“智造强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维度。事实上,历次推进人类生产力实现大跨越的工业革命,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制造业的革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讲,要持续提升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把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始终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从一穷二白起步,到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首位,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1949年新中国第一台车床诞生,到今天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大国;从1952年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到今天铁路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从1956年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总装下线,到今天汽车产销总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成为“新名片”……一个个振奋人心的事实,见证了制造大国的巨变。昔日连火柴、肥皂都生产不出的中国,而今“神舟”飞天、“蛟龙”探海,大国重器惊艳世界,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竞争力与日俱增。
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国制造实现跨越式增长,产品产量领跑全球。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个人计算机、手机、太阳能电池板等一批重要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制造大国大踏步走向制造强国。
随着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新一轮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也在这一形势下更加凸显出来。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质量效益、高素质人才供给、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程度等等,成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制造强国迈向“智造强国”必须更好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制造业数智化水平已成为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以数智化协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应当看到,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甚至领跑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充分利用我国制造业“全”“多”“大”的独特优势,辅之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将走得更快更稳。
当前,我国制造业处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攻坚期,加快培育高技术制造业人才成为关键。构建政校企社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更快一些,人才素质与创新能力提升的幅度更大一些,打造制造业当家技能人才支撑工程更实一些,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更紧一些,高技能人才待遇更好一些,中国制造补短板、锻长板,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的速度也就会更快一些。
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国制造将不断突破发展瓶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