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商动态 » 汽车产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在今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成为点燃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如何进一步加速新质生产力,成为当前汽车业“重中之重”的任务。

  新能源车是抓手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诸多新技术的载体,符合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方向的新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进器。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在全球竞争中形成先发优势,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累积起品牌向上新动能,处于领跑位置,改变了我国传统燃油车产业由国外汽车巨头主导的竞争格局,成为形成和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典范。然而,我国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仍受制于国外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车载芯片尤为突出,供应链仍未打通。另外纯电动车电池低温性能和换电难的问题凸显,新能源汽车想要完全取代燃油车,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

  进一步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加强电池的技术攻关,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能基础设施的布局,高度重视并加大车载芯片、先进材料等方面的投入。此外,需要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汽车产业的应用和推广,加快全球化发展的进程,通过技术进步与产业规模发展进一步优化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智能网联是支撑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竞争中已经赢得上半场先机,智能网联汽车则是决胜下半场的关键。无人驾驶背后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方案,就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催生的产物。

  作为新兴产业,智能网联汽车十分契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智能与网联分别代表两种新兴技术,当二者交汇,并与汽车产业结合,能够拓展更大发展空间,诞生更多新应用形态。眼下电动化已经驶入快车道,智能网联正在换挡提速。只有打好电动化的基座,才能建好智能网联的高楼。

  区别于单车智能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着眼于“车路云一体化”,将车辆、道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等融为一个整体,使车辆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和智能化,变得更加安全、高效、节能,其意义已经大大超越传统汽车的范畴。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刚从示范验证进入规模化应用与商业化落地阶段,要抢占智能网联汽车这一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还需要汽车企业继续改造升级、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规模化落地应用。

  跨界融合是保障

  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按照国外历史经验,汽车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会出现在人均GDP8000—9000美元的时段,中国在2011—2012年已到达这个拐点。

  从当前市场侧来看,增速逐渐放缓,已经进入存量市场阶段,在一定汽车保有率条件下,服务业的利润大大高于制造业,整车销售利润率不过2%,但零配件和服务的销售利润率可高达40%—80%,与汽车相关的服务业已成为汽车产业主要净利润来源。

  近年来国内一些汽车制造企业走向制造与服务融合的蓝海,由制造向后端用户服务延伸,把后市场服务放到和销售平等的位置,不是把服务作为营销辅助,而是作为另一个利润中心,企业在后市场获得的收入能占到整个公司总收入的50%以上。

  通过服务链辐射扩展,形成了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跨界深度融合的品牌企业、特色集群,实现汽车制造业和服务业平稳增长。实践证明,这些变革不仅促进了汽车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也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汽车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可靠保障。 


返回顶部